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上,点开一个个独立的应用程序(App)来完成不同的任务。然而,一场旨在改变这种“应用孤岛”体验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到来。

近日,OpenAI正式为其旗舰产品ChatGPT推出了“Apps inside ChatGPT”功能。这一更新,不仅是一次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迭代,其背后更隐藏着一个足以撼动当前互联网格局的宏大战略——再造一个AI时代的苹果App Store,将ChatGPT从一个强大的对话工具,升级为一个能够无缝集成和调用各种第三方应用的超级平台。

从“切换应用”到“沉浸式对话”

“Apps inside ChatGPT”的核心,是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交互。用户不再需要在不同的应用之间频繁跳转,所有操作都可以在ChatGPT的聊天窗口内,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指令一站式完成。

●  沉浸式交互体验

用户只需在ChatGPT中输入不同应用的名称即可调取服务。例如,用户可以说:“Figma,把这张草图变成一个可用的流程图”,或者输入:“Canva,为一家遛狗服务公司设计宣传海报”。

●  具体应用场景举例

当用户要求“Spotify,创建一个适合派对的播放列表”时,系统会渲染出可交互的播放器,支持登录和实时调整。在演示中,调用Zillow搜索公寓时,ChatGPT会生成一张交互式地图展示结果。

●  智能推荐

ChatGPT还会根据对话内容和上下文主动建议相关应用。例如,当讨论买房时,ChatGPT可能会自动推荐Zillow应用,让用户直接在对话中浏览符合预算的房源。

“对话即操作系统”

OpenAI的这一举措,其战略意图远不止于提升用户体验。它将改变我们与数字服务的互动方式。

在未来,“对话”本身,可能就将成为新的操作系统。我们不再需要去记忆和寻找某个特定的App,只需用最自然的语言,向AI说出我们的最终需求。AI则会像一个聪明的总调度师,在后台自动地为你调用和组合最合适的应用,来完成任务。

这一宏大愿景的背后,是OpenAI惊人的用户和开发者规模作为支撑。截至目前,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平台上的开发者数量也已达到400万

从工具到帝国的商业闭环

要理解OpenAI的野心,我们需要拆解其正在精心构建的商业闭环。

● 吸引开发者,构建应用生态

OpenAI推出了Apps SDK(应用开发工具包),这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构建的、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集。它允许开发者为ChatGPT构建功能丰富、可交互的内置应用,并能直接与开发者自己的后端系统相连。

● 建立“商店”,掌握分发权

据OpenAI透露,今年晚些时候将上线一个“专属目录”。用户将可以在这个目录中,像逛应用商店一样,浏览和搜索各种ChatGPT内置应用。同时,平台也将建立相应的审核机制。

● 注入“血液”,实现商业变现

最关键的一步,是打通支付环节。Apps SDK未来将支持新的“代理式商务协议(ACP)”,允许用户在ChatGPT的对话中,直接完成对应用内商品或服务的购买。

● 精准推荐,挖掘广告价值

借助于ChatGPT强大的Memory(记忆)机制,系统可以记住用户的个人偏好和历史交互,从而构建出极其精准的用户画像。这使得平台可以在对话或应用目录中,向用户主动地、个性化地推荐最相关的App或内容。

入口王座之争

当OpenAI这个“AI App Store”的商业闭环一旦形成,将直接冲击现有科技巨头的核心利益。

对谷歌的挑战:谷歌的核心商业模式,是作为互联网的“信息入口”,通过搜索广告盈利。而“Apps inside ChatGPT”的出现,正在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基于“对话”的入口。

对Meta的挑战:Meta的“护城河”,是其建立在社交关系链之上的庞大生态。然而,“Apps inside ChatGPT”也在试图渗透到这些场景中。

历史借鉴与风险

OpenAI当前的平台化战略,与近二十年前的Facebook惊人地相似。2007年,Facebook也曾通过推出“社交图谱”,开放平台给第三方开发者,试图将自己从一个社交网站,变为驱动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中心。然而,其平台梦最终因“剑桥分析”数据丑闻而遭受重创。

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OpenAI的平台化之路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将如此多的应用和服务集成到一个AI中,意味着这个AI将掌握用户生活的“全息副本”,由此引发的隐私和数据安全风险,将是其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为此,OpenAI在初期甚至主动排除了对数据法规极为严格的欧盟地区的用户。

OpenAI的平台化战略,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它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模型技术的持续领先,更考验其在商业化、用户信任、隐私保护和全球监管等多重压力下的智慧与平衡。一场围绕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王座之争,已经全面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