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 Gap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过来人,老许有哪些给大学生的建议?关于正在举行的「七牛云校园黑客马拉松」,开放性的题目是否有点难住了你?

莫慌!老许说:“觉得难的同学不用太担心,其实你要做的,只是比别人好上一点点。”

在信息科技领域,技术高速发展,企业不自我迭代就会落后挨打。而学校教学内容的迭代往往更新较为缓慢,进而导致了学校教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校企 Gap 现象自然存在,并且愈发突出。

对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如何填补校企之间的 Gap,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随着产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提速,面临这个问题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如何填补校企 Gap?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掰开来说,校企 Gap 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注:下面的描述,并不是针对学生绝对能力的表述,仅仅是学生当前达到的水平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比)。

其一,当今在校大学生的代码量普遍不高,工程规模偏小。信息科技是一门偏工程的学科,没有实践就无法出真知。如果把它看做一门偏理论的学科,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历史累计写过的代码行数和单个项目的总代码行数这两个表征其工程基础能力的数据上,很多学生恰恰显著偏低。

其二,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协同能力普遍偏弱。我们从小被教育如何好好学习知识,但团队协作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体系中几乎是完全缺失的状态。这导致我们大学生更擅长自己解决相对小的局部问题,而不擅长和伙伴一起解决一个大问题。然而信息科技走到今天,个人程序英雄时代早已过去,企业面临的问题域往往都远非一人之力所能解决。

其三,擅长解决封闭问题(老师出的工程规模相对小的考题),不擅长解决开放性问题(生活中面临的真实问题)。很多大学生单门学科的考试成绩很好,但不会把知识串联起来,去解决老师没有出过的题目。这背后的本质是认知缺陷,是由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不足所引起。构建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基础,靠的是对自身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串联,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背后,依赖的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架构能力”的东西。架构能力越强,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系统性填补校企 Gap 的工程量是非常之大的,我认为它依赖教育变革。怎么变?从今天知识灌输型的教育 1.0 模式,转变为基于工程的教育 2.0 学习模式(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模式最核心的理念在于,学科仍然存在,但它们都是为工程实践服务的。通过工程实践,学生反向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让学习的反馈环更短,进而刺激他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大多数人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就是因为游戏的反馈更短,付诸行动后很快就可以见到回报。而基于 PBL 的教育 2.0 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质上也是基于类似的逻辑。

几岁的学生可以开始采用 PBL 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国内外的实践看,7-8 岁的小学生就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通过 PBL 我们让学生从解决非常基础的工程问题,一步步发展到解决越来越复杂,甚至是企业通常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当然,系统性解决校企 Gap 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考虑大学生就业的话,他们却是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的群体。

作为过来人,这里我有一些给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首先,重视工程能力(动手能力),找尽可能多的机会让自己可以动手。我知道很多学生为了就业,喜欢去刷题,刷算法。但这两者和工程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回事,其中最核心的差别,在于工程复杂性(要解决的问题的规模)的重要性其实远大于 “算法”。

其次,重视各种团队作战的机会。例如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这是典型的通过抽象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比赛,而且通常采取多人协作的方式进行。再比如积极参与你喜欢的开源项目,开源项目往往有非常成熟的协作方式,可以通过参与其中来了解它们的协作方式。事实上,今天几乎所有的企业里软件工程都和开源项目的协作方式趋同,所以参与开源项目对你快速融入企业会有巨大的帮助。

最后,重视架构能力的提升。当然这一点最难,它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一方面依赖你自己累计的代码量,这是任何书籍都替代不了的,没有人可以做到不实践只看书,就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架构能力。另一方面,它也依赖你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梳理与构建,让它们彼此融会贯通,这是可以通过书籍向其他人借鉴得到的,正如遇到有共鸣的文字,往往让你有醍醐灌顶之感。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读一读我在极客时间上发表的 “许式伟的架构课”。

最近七牛发起的校园黑客马拉松,我们把它命名为 “1024 创作节”。在我们的预期中,这是以后每年都会举办的面向在校大学生的活动。它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推动 PBL 的发展。除了大学生,在未来我们还计划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 “1024 创作节”,为实现全民编程时代的到来添砖加瓦。

这一次我们校园黑客马拉松的题目是 “远程协作型白板”。一些学生看了规则后,反馈题目 “比较难”。其实这是有意为之。我们不想出一个有确定答案的封闭问题,出的是不会有 100 分答案的开放问题。这个活动未来的每一届题目可能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们提出开放性问题的逻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还有可进步的空间,这更接近 “现实生活”。

所以觉得难的同学不用太担心,其实你要做的,只是比别人好上一点点。另外,在开放性问题上接受挑战,对你的锻炼非常巨大,从成长角度而言这远比十万奖金更重要。正如我在《聊聊职业发展,聊聊怎么成事》中所提到的:职业发展的本质是自我的迭代成长,没有成长就没有职业发展。这是很朴实的道理,却又为很多人所忽略。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校园黑客马拉松,也祝愿大家能够享受不断挑战开放性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