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360创始人周鸿祎在与罗永浩的对谈节目中的一番言论,在整个职场和科技圈引发了轩然大波。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公司内部要求使用AI后,如果员工仍然拒绝使用,那么公司就有理由将其裁掉。他更是强调,这种淘汰并非源于他个人意愿,而是“AI时代淘汰你”。

这番极具冲击力的言论,迅速点燃了公众关于“AI与饭碗”的激烈讨论。这究竟是制造焦虑的“危言耸听”,还是对未来职场残酷现实的真实预警?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

正在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周鸿祎的观点,并非毫无根据。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的权威机构,早已对AI可能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革给出了量化预测。高盛集团的报告预测,生成式AI可能使全球多达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面临自动化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也显示,全球近40%的就业岗位受到了AI的影响,在发达经济体中,这一比例甚至可能高达60%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AI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深度影响过去被认为是“铁饭碗”的白领和知识型工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通过构建“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清晰地揭示了不同职业的风险敞口。数据显示,财务/审计/税务、翻译、银行、销售业务、软件开发等高度依赖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的岗位,其受影响指数位居前列。而与之相对的,是社区服务、技工/操作工等需要与物理世界深度交互的岗位,受影响程度则小得多。

这种趋势,已经在中国的新增岗位需求中有所体现。过去五年,受AI影响较小的“物流/仓储”等岗位需求占比显著扩大,而“销售业务”、“财务”等白领岗位的需求占比则出现了收缩。

我们需要具备哪些新能力

面对这场不可逆转的变革,焦虑是普遍的情绪。有趣的是,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最熟悉数字世界的18至34岁的年轻人,其焦虑程度(24%表示“非常担忧”)反而远超55岁以上的年长员工(10%)。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更早地感受到了AI对初级岗位的冲击。

然而,单纯的焦虑无法解决问题。与其担忧被AI取代,不如主动思考如何与AI协同,将它变为自己最强大的武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报告预测,未来十年,近39%的核心技能将发生重大变化。在AI时代,那些真正具有长期价值、难以被机器复制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分析性与创造性思维: AI擅长在已有数据中寻找规律,但难以进行真正的、突破性的创新思考。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

●  领导力与社会影响力: 组织、协调、激励他人,建立信任和影响力,这些深度涉及人际互动和情感沟通的能力,是AI的短板。

●  情绪智力(同理心与主动聆听): 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并作出恰当的情感回应,这是人类独有的优势。

●  好奇心与终身学习: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新工具的能力,是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AI倒逼教育改革

职场需求的深刻变革,也正在向上游的教育体系传递压力。AI的出现,正在“倒逼”我们的教育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当AI能轻易地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解答问题时,传统以知识灌输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北京、杭州等地也已率先行动,将AI通识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纲。这并非是让每个孩子都去学编程,而是要从小培养他们的AI素养,包括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未来的教育,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复杂问题以及进行伦理思辨的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标准答案。

从裁员警告到赋能转型

在周鸿祎的“裁员论”引发巨大争议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企业在AI时代肩负的另一重责任——赋能员工转型

粗暴地淘汰那些暂时无法适应AI的员工,或许是短期内降低成本的捷径,但却可能失去宝贵的人才和组织经验。更具前瞻性的企业,正在积极地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帮助员工消除对AI的恐惧,掌握与AI协同工作的技能,共同探索“人机协同”的最佳实践。

要实现这一点,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更需要为员工提供安全、可控、高效的AI工具。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接入像七牛云AI大模型推理服务这样的平台,将顶尖的AI能力(如DeepSeek、通义千问等)安全、合规地提供给员工使用。通过部署数据防泄漏系统实施API调用日志审计等措施,企业可以在鼓励员工拥抱新工具的同时,有效防范因员工私下使用外部AI工具而可能导致的数据安全和合苗规风险,实现创新与安全的平衡。

周鸿祎的言论,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它或许刺耳,却也迫使我们每一个人去直面一个无法回避的未来。

AI时代的到来,对个人而言,意味着终身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生存的必需品。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必须重构人才战略,从单纯的“使用者”管理,转向“人机协同”的组织能力建设。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则意味着需要加速教育体系的变革,为未来培养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与其在焦虑中等待被淘汰,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学习、适应、进化,将AI从潜在的“对手”,变为手中最锋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