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全球,科技巨头们动辄千亿、万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让整个市场在兴奋之余,也弥漫着一丝不安。AI究竟是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持久繁荣,还是又一个即将破裂的互联网泡沫?近期,身处这场风暴中心的英伟达CEO黄仁勋,通过一篇万字长文,系统性地回应了市场的“泡沫”质疑,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AI未来图景。

AI是泡沫还是繁荣

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如19世纪的铁路建设和20世纪末的电信狂潮,都曾经历过投资过热导致的严重产能过剩和行业崩盘。分析师指出,当前AI行业的资本支出与收入比高达6:1,远超历史上的泡沫时期,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然而,黄仁勋对此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他认为,将当前的AI发展简单地与历史上的泡沫相提并论,是忽略了其本质区别。

这不是新需求是“替换”需求

黄仁勋反驳“泡沫论”的第一个核心逻辑是,在AI创造出全新的、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市场之前,仅仅是将全球现有的通用计算业务,全部替换为AI驱动的加速计算,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存量市场。

他指出,目前全球绝大多数的CPU算力,都被消耗在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上,例如搜索引擎、推荐引擎、电子商务以及各类企业的数据处理。未来,所有这些工作都将转向由AI驱动的新范式。这个庞大的“替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市场,足以支撑行业在未来数年内的高速增长。对于像Meta这样的超大规模公司,其全部的收入基础,如短视频推荐、个性化内容推送等,现在都已建立在AI之上。

需求的“双重指数级”增长

黄仁勋认为,市场之所以持续低估AI的算力需求,是因为未能理解其背后“双重指数级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第一重增长,来自于客户数量的指数级增长。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宽,全球范围内采用AI的企业和个人用户数量正在快速攀升。

第二重,也是更具颠覆性的一重增长,来自于单次使用的计算量的指数级增长。这源于AI推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过去的AI是“即问即答”,而现在的AI则引入了“思考”的新模式。它不再是草率地给出第一个想到的答案,而是会在回答前,进行研究、核实事实、调用工具或辅助模型进行多轮推理。思考得越久,答案的质量就越高,但这背后消耗的计算量,也可能呈指数级增加。

基于这一判断,黄仁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估算:全球约50万亿美元的人类智能活动,未来都将被AI增强。这可能催生一个10万亿美元的增量价值市场,而支撑这个市场,则需要一个每年投入5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

如何实现这一宏大愿景

要支撑如此庞大的AI应用生态,离不开海量、多样化且高性价比的AI模型。一个开放、聚合的AI能力平台,是实现这一宏大愿景的必要基础设施。 例如,像七牛云AI大模型推理服务这样的平台,其价值在于汇聚了全球范围内超过50款顶尖的AI大模型。我们的平台上不仅有像DeepSeek V3.1这样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先进模型,能够满足AI“先思考再回答”的复杂推理需求;也有像Nvidia Nemotron NanoGPT OSS 20b等高效、经济的开源模型,可以满足大规模、高并发的基础应用需求。通过这样一个“模型超市”,开发者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不同的AI能力,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参与到这场由AI驱动的工业革命中。

黄仁勋认为AI不是泡沫的底气,源于他对AI将从根本上重塑整个计算范式和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信念。他曾给出一个生动的建议:如果有一列呈指数级加速的火车,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跳上去,试图预测它驶向何方并妄图在路口拦截它,是徒劳的。

无论我们是否完全认同他的乐观,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趟名为“人工智能”的时代列车,已经呼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