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者周报】OpenAI发布智能体;MiniMax新功能上线;亚马逊AI编程工具Kiro出炉;Cursor突发断供……
【开发者周报第4期】2025/07/14-07/18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www.qiniu.com
杠上了!这边 OpenAI 刚甩出 ChatGPT Agent,那边国产大模型 MiniMax 就搞出 Agent 全栈开发功能的神操作;巨头扎堆的AI写代码赛道愈发拥挤,亚马逊也来凑热闹,推出 AI 编程工具 Kiro;离谱的是 Cursor 主力模型突然“断供”,开发者们急得直挠头;马斯克又整活儿!Grok 聊天机器人直接上线二次元 AI 女友……速来围观:
Fast Reading:
快速抓重点
1.OpenAI 发布 AI 智能体
2.MiniMax 推出 Agent 全栈开发功能
3.亚马逊推出 AI 编程工具 Kiro
4.Cursor 多款模型在中国大陆不能用了
5.马斯克推出二次元“ AI 女友”
内容详情
1、OpenAI 发布AI智能体 ChatGPT Agent
OpenAI 发布AI智能体 ChatGPT Agent,整合此前 Operator 与 Deep Research 能力,核心配备虚拟电脑环境,含文本/视觉浏览器、终端、API 连接、图像生成工具,可执行复杂长周期真实任务。通过 Humanity’s Last Exam(HLE)、FrontierMath 等基准测试,其性能接近或超越人类专家(如 SpreadsheetBench 准确率 45.5%,接近人类 71.3% 水平);同步推出多层安全措施(模型过滤、行为监控、用户确认、接管功能),并公布上线计划:Pro/Plus/Team 用户即日起逐步开放,企业/教育用户月底前上线。
这是 AI 智能体从“单一工具”向“统一执行者”的跨越——Agent 通过多工具协同与自主决策,具备处理复杂真实世界任务的能力(如信息抓取、跨平台操作、数据分析),推动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主动执行者”。其高性能验证了多模态交互与工具集成的有效性,为 AI 深度融入工作流——开发、设计、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安全措施的强化则反映行业对AI风险管控的重视,为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
开发者需转向“人机协作”模式:Agent 可承担标准化任务,开发者聚焦高阶设计与创新。企业开发流程或优化——利用 Agent 加速任务执行,开发者需掌握与 Agent 协同的技能。此外,行业对 AI 工具集成、数据安全的需求提升,推动开发者向“ AI 协作专家”转型,需强化跨领域沟通与智能工具深度使用能力。
2、MiniMax 推出 Agent 全栈开发功能!
国产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 MiniMax 于 7 月 16 日发布 Agent 全栈开发功能,支持一键构建完整全栈应用,集成 Supabase 后端托管、Stripe 支付、cron job 定时任务、长链接维持等技术,可实现 API 调用、实时数据处理、支付、LLM 集成等功能。用户无需编程,30 分钟内可搭建演唱会选座系统、金融数据实时看板、出海独立站、Excel 数据转化看板、定时资讯推送等应用。该功能采用模块化 Agent 架构,并新增 MCP builder 功能,支持企业级应用开发,上线一个多月已更新 12 次功能。
这是国产大模型在 AI 应用开发领域的一次关键突破:MiniMax 通过全栈 Agent 能力,将复杂应用开发从“代码编写”升级为“需求驱动”,显著降低技术门槛;模块化架构与企业级支持能力的结合,验证了 AI 在多场景、高复杂度应用中的落地潜力;高频功能更新则体现了其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推动 AI 从“工具辅助”向“自主开发伙伴”演进。此外,其覆盖的支付、数据可视化、定时任务等企业级功能,标志着AI开发工具开始深度渗透传统软件开发的核心场景。
对开发者而言,MiniMax 的全栈 Agent 功能大幅缩短了应用开发周期,无需掌握后端托管、支付集成等复杂技术即可完成全栈搭建,可将精力聚焦于需求分析与核心功能设计;模块化架构和 MCP builder 降低了技术入门门槛,推动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普及,尤其利好中小企业和独立开发者快速验证创意。行业层面,其企业级应用支持(如 CRM、金融可视化)将加速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倒逼开发者向“需求分析师+AI协作专家”转型——需掌握与 Agent 协同的技能,同时强化跨领域知识。未来,随着MiniMax 等工具的成熟,软件开发行业或将呈现“AI主导基础开发、人类聚焦创新设计”的新分工模式。
3、亚马逊旗下 AWS 推出AI编程工具 Kiro
亚马逊旗下 AWS 部门于 7 月 15 日推出 AI 编程工具 Kiro,核心定位为“规范驱动开发”,强调在编码前通过需求规格说明书梳理需求、系统设计和待办任务,解决传统AI编程工具因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的代码维护难、技术债务高等问题。Kiro 支持自动生成数据流示意图、任务清单,后续将扩展多语言交互,底层模型初期使用亚马逊投资的 Anthropic 模型,未来接入其他模型。作为独立品牌发布,开发者无需 AWS 账户即可使用。
Kiro 的推出标志着AI编程工具从“代码生成”向“全流程开发协同”的关键升级:其“先规划后编码”的模式,通过结构化需求分析和设计文档,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解决了AI生成代码随意性高、文档缺失的痛点;作为云计算巨头亚马逊的战略布局,Kiro 不仅强化了 AWS 在开发者生态的话语权,更推动了 AI 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深度融合。行业层面,Kiro 的差异化定位(覆盖需求-设计-编码全流程)与巨头入局,预示着 AI 编程工具将从“辅助工具”向“开发伙伴”演进,成为 AI 落地最成熟的场景之一。
Kiro 通过需求规划和设计文档的自动化生成,大幅减少了前期沟通与后期维护的时间成本,可将精力聚焦于核心逻辑实现;其“规范驱动”理念推动开发者向“需求分析师+ AI 协作专家”转型,需掌握与AI协同的技能。行业层面,Kiro 的加入加剧了AI编程工具的竞争,倒逼工具链向“全生命周期支持”升级;同时,科技巨头(亚马逊、微软、谷歌)对AI编程企业的投资与收购,加速了 AI 编程从“独立产品”向“平台核心组件”的演进,未来或推动编程更自然化、自动化,重塑软件开发生态。
4、退钱!Cursor 多款模型在中国大陆不能用了?
美国AI编程软件 Cursor 近期在中国大陆突然断供 Anthropic、谷歌、OpenAI 的多款主力模型,用户选择这些模型时会收到“模型供应商不为您所在地区提供服务”的提示。事件引发开发者强烈反响,社交媒体上“Cursor 不能用了”相关讨论热议,部分用户因付费购买核心服务受限申请退款。Cursor 官方解释为模型提供商基于位置的限制,未来将不再显示不支持区域的模型,并提供替代方案,但 OpenAI、谷歌等官方支持地区均不包括中国大陆,导致部分开发者开发效率下降。
这是海外 AI 服务对中国大陆限制的进一步升级:从去年 OpenAI 警告禁止中国大陆 API 调用,到 Cursor 此次断供主力模型,反映出海外厂商对中国市场的准入策略趋严。事件暴露了开发者对海外 AI 工具的强依赖风险——当海外服务因政策或策略调整断供时,开发者可能面临核心功能失效、开发流程中断的困境。同时,国产模型的替代效应显现,预示着国内 AI 编程工具市场将加速洗牌,海外工具的“不可控性”推动开发者转向本土解决方案。
Cursor 断供直接导致常用高性能模型无法使用,若依赖其自动模式,开发效率将显著下降;部分用户需转向国产模型或国内 AI IDE,但需适应新工具的功能差异。行业层面,事件加速了国产 AI 编程工具的替代进程——开发者为规避海外服务风险,将更倾向选择本土工具;同时倒逼国产模型优化性能、完善生态,推动国内AI编程工具从“可用”向“好用”升级。此外,开发者需增强对多模型、多工具的适配能力,降低单一工具断供带来的业务风险。
5、马斯克推出二次元“AI 女友”
埃隆·马斯克旗下 AI 公司 xAI 开发的 Grok 聊天机器人推出“伴侣”功能,基于 Grok 4大模型提供沉浸式情感互动体验。首批上线二次元哥特风女孩 Ani 和卡通小熊猫“坏鲁迪”(Bad Rudy)两款 3D 动画角色,支持语音/文字互动,角色按独特个性回应。该功能仅向每月 30 美元的 SuperGrok 订阅用户开放,其中 Ani 还包含“NSFW”模式,引发未成年人接触不当内容的担忧。
这是 AI 情感陪伴赛道的重要突破:Grok 通过“伴侣”功能强化差异化竞争,试图以高拟人化、情感化互动深化用户粘性,拓展订阅制商业模式。事件也折射出 AI 情感陪伴赛道的现状——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早期资本狂热后增长已显乏力,玩家需解决“伪需求”争议、内容合规性及用户需求挖掘等核心问题。
Grok 的入局推动AI情感陪伴应用向“高沉浸感、强互动性”升级,需聚焦用户情感需求与个性化体验;行业层面,竞争加剧倒逼技术优化(如更自然的对话生成、多模态交互),同时需强化内容合规(如 NSFW 过滤、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此外,事件验证了情感陪伴赛道的长期价值——尽管短期增长放缓,但用户对情感连接的需求刚性存在,开发者需通过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