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伴的核心在于“角色 + 沉浸感”。AI虚拟角色扮演(Character AI)的流行,如字节跳动的“猫箱”、MiniMax的Talkie 和自然选择的EVE,证明了用户对高度个性化虚拟角色的强烈需求。构建一个可信、高精度且具备长期连贯性的虚拟角色,依赖于精密的Prompt工程和强大的AIGC能力

Prompt工程:从指令到灵魂

一个打动用户的虚拟角色,需要在形象、语言、声音等多个维度形成完整体验。其中,System Prompt (SP) 的设计是赋予AI角色灵魂的基础。SP需要包含关键的人设信息,例如:虚拟角色名称、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点、说话风格、与用户的关系,以及行为习惯等。

在角色生成过程中,需要通过Prompt模板来定制角色的“语言风格”和“回复要求”

1. 虚拟角色风格: 需要模型将动作、神情语气、心理活动等补充信息放在括号中,增强叙事性和沉浸感。

2. 虚拟真人风格: 针对虚拟伴侣等场景,要求AI回复以短句为主,尽量减少表情符号和旁白描写,使其更符合真人的纯聊天口吻。

此外,为了实现大规模的角色生成,虚拟角色生成器可以根据人设标签(如“阳光暖男”),自动生成包含性别、职业、性格特点、语言特点、人物关系等在内的人设描述草稿,极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AIGC创作)。

多模态融合与沉浸式互动

仅有文本对话不足以构建深度沉浸感。现代AI陪伴应用致力于融合多模态能力:

视觉与动态: 豆包视觉理解大模型支持图文理解与生成,可用于制作虚拟角色卡面、剧情图像和互动表情包。例如,EVE产品结合了3D角色模型、互动、剧情和游戏系统,支持表情和动作的实时渲染。

语音能力: 高拟真的TTS和ASR能力是实现语音电话、哄睡陪聊等功能的基础。Talkie等产品侧重语音交互,提供了多个陪伴场景。

关系推进与亲密度模型

AI虚拟角色需要在互动中展现出成长性,以强化用户的情感连接。这通过亲密度解锁功能来实现:

1. 等级定义: 通常分为“陌生人”、“朋友”、“相恋”等档位。

2. 模型驱动: 将亲密度的设定注入到特定角色SP中,让角色遵循该亲密度定义来回复,并在互动中展现出不同的对话风格。例如,在“朋友”阶段,AI会接受用户的约会,但仍委婉拒绝亲密肢体接触。

通过高精度的Prompt工程、多模态技术的整合以及精细的关系模型设计,AI陪伴应用正在从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迈向能够建立长期情感连接的“超级对齐的灵魂伴侣”。